协会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古北路620号图书馆楼309-313室
寇宗来:开源策略与闭源策略互动下的内生商业周期
《五分钟经济学》,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寇宗来教授推出的经济学系列作品,旨在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
提要
创新是技术与资本的结合。本文旨在从“闭源-做多”和“开源-做空”两种策略互动的视角,拓展熊彼特意义上的内生的商业周期理论,并探讨其对大国战略博弈的深远影响。
导言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不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全球竞争格局中最关键的因素。特别是随着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开源与闭源模式的交替——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资本市场的波动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变。技术创新不再仅仅是单一领域的突破,它引发的商业周期波动也在持续改变着全球战略格局。基于此,本篇文章通过对两种主要技术创新路径——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深入探讨,分析它们如何交替作用形成内生的商业周期,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周期对中美战略博弈的深远影响。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为技术创新如何推动商业周期波动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在此基础上拓展了熊彼特理论,讨论技术创新如何通过资本市场的波动和企业估值的变化形成内生商业周期。本文将结合英伟达的估值波动案例,通过分析开源和闭源模式的创新特征,揭示其对全球科技产业及中美战略博弈的深刻影响。
一、技术创新路径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演进
技术创新的路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演化。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技术创新的模式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变,开源模式和闭源模式是这一演变的体现。
闭源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闭源模式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早期,特别是在IT产业和制造业中,大型企业通过严格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壁垒。在早期,技术创新主要由少数科技巨头主导,它们通过专利保护、技术壁垒和资源优势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以IBM、微软、英特尔等企业为代表,闭源模式在整个信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闭源模式的成功背后是技术创新的集中性和垄断性,企业通过封闭的创新路径,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市场领先地位。这些企业通常依赖于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技术专利保护,结合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随着时间的推移,闭源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在硬件和软件行业,企业往往通过专有技术获得较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开源模式的崛起与技术民主化
开源模式的崛起始于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开源软件逐渐打破了传统的闭源模式,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民主化。开源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开放源代码,允许任何人参与技术的开发、使用和改进。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软件开发领域,如Linux操作系统、Apache服务器等,通过提供免费的技术工具,打破了企业对技术的垄断,使得小型公司和独立开发者能够通过低成本的技术手段,推动创新并取得市场份额。
开源模式通过开放技术框架,极大地降低了技术的进入壁垒,促进了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创新。在AI领域,开源软件和平台的崛起使得更多的创新者能够参与其中,并推动了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TensorFlow和PyTorch等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AI研究的进展,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开源模式不仅促进了技术进步,还通过低成本替代品打破了闭源企业的技术垄断。
二、闭源模式与估值泡沫:金融市场的“做多”逻辑
闭源模式的公司通常依赖于未来收益的预期来提升市值,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估值往往基于对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英伟达作为闭源模式的典型代表,依靠其GPU技术引领了AI硬件市场,其市值的快速上升便是基于投资者对AI大模型训练需求爆发性增长的预期。
英伟达估值的逻辑与市场泡沫
英伟达的估值一路高歌猛进,主要依赖于AI市场对其GPU的需求增长,特别是在大规模深度学习和AI训练领域。然而,英伟达的估值并非单纯基于现有产品的销售,而是依赖于资本市场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期。当市场预期AI行业会经历爆发式增长时,投资者纷纷推高英伟达的股价,形成了较高的估值。英伟达的股价不仅反映了其当前的财务表现,更反映了对未来技术趋势的预期。
这种预期带来的市值上涨,并未必完全由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收入支撑,而是基于投资者对英伟达在未来AI产业中主导地位的预期。然而,随着市场对AI产业的预期出现波动,英伟达的估值也可能面临下行风险。例如,假如AI技术未能如预期般发展,或者出现了技术替代品,英伟达的估值就可能大幅下降。这种依赖市场故事的估值模式,容易造成资本市场中的泡沫,并引发剧烈波动。
闭源模式的风险:增长预期与估值的错配
闭源模式的估值风险在于其对未来增长的过度依赖。由于技术的快速进展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估值往往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当市场预期过高或技术进展不如预期时,企业的估值可能会急剧下滑。英伟达的估值就是基于未来增长的预期,而这些预期一旦受到市场修正,便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快速调整。这种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开源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在技术进步可以带来低成本的替代品时,开源模式的企业能够迅速打破这种泡沫。
三、开源模式与估值“做空”:打破泡沫的资本策略
开源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通过推出低成本且高性能的替代品,迅速打破闭源模式的市场估值泡沫。开源企业的策略通常是通过提供具有更高性价比的技术产品,挑战闭源企业的市场地位。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做空高估值的闭源企业,获得收益。
开源模式的市场挑战
开源模式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还体现在其能够快速提供低成本替代品的能力。在AI领域,开源企业通过开源框架和平台的推出,为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工具,这使得闭源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受到挑战。例如,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和PyTorch已成为AI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工具,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创新的门槛,并为更多的公司提供了竞争优势。
当开源企业成功推出与闭源企业相竞争的高性价比技术时,投资者便可以通过做空闭源企业的股票,从而从中获利。这一策略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也是资本市场对技术进步的快速反应。开源模式通过打破技术壁垒,推动了市场的快速重组,形成了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
做空策略与“包赚不赔”的资本运作
开源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资本运作策略的独特性。开源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低成本的高性能替代品,迅速获得市场份额并挑战闭源企业的市场地位。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通过对闭源企业的做空操作,能够获得高额回报。尤其是在技术替代品推出前,投资者可以利用闭源企业的高估值所带来的泡沫进行做空操作,等待市场调整后,再通过开源企业的快速崛起获得资本收益。
四、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交替:内生商业周期的形成
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交替作用推动了一个内生的商业周期的形成。闭源模式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控制获得市场份额,而开源模式则通过技术民主化和低成本替代品打破市场壁垒,挑战闭源企业的市场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与资本的互动推动了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并形成了一个内生的商业周期。
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双重推动
开源和闭源模式的交替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与资本市场的波动。在闭源模式中,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控制获得高估值,资本市场通过“做多”策略推动市值的上涨。而开源模式则通过低成本替代品打破技术壁垒,资本市场通过“做空”策略调整估值水平。这种双重推动形成了内生的商业周期,推动了技术和资本的不断演化。
内生商业周期的关键因素:技术与资本的互动
内生商业周期的形成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进步,还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反应。资本市场对技术进步的预期和估值调整,推动了技术创新的持续演化。在这一周期中,技术的突破与市场调整相互作用,推动了产业和企业的变革。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交替,不仅加速了技术的进步,还推动了资本市场的不断波动。
五、熊彼特理论的拓展:内生商业周期的双重推动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如何推动市场和产业的重组。然而,这一理论并未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路径的多样性和资本市场的双重作用。通过对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分析,本文拓展了熊彼特的理论,提出内生商业周期不仅仅由单一技术的破坏推动,更由技术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形成。
熊彼特理论的局限性
熊彼特的理论更多关注技术进步对市场结构的破坏,而较少讨论资本市场如何通过估值变化影响技术创新的进程。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领域,技术创新的进展不仅受到技术本身的推动,还受到资本市场的预期、投资者情绪以及市场泡沫的影响。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交替,反映了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双重驱动,这为熊彼特的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生商业周期的双重推动
本文通过对技术创新路径的交替作用的探讨,提出内生商业周期的双重推动机制:一方面是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的变革,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反应推动了技术进步的实现。这一双重推动机制使得技术进步和市场波动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与资本周期。
六、中美战略博弈中的内生商业周期
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已经成为全球战略博弈的核心。美国依靠其在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全球科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源模式的推动,逐渐迎头赶上,并在一些技术领域形成了挑战美国企业的实力。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竞争的较量,更是资本市场和政策博弈的体现。
美国的技术优势与资本市场的主导地位
美国长期占据全球科技创新的主导地位,尤其在AI、半导体等领域,依靠其技术创新和资本市场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控制力。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开源模式的崛起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追赶,美国的技术优势正在受到挑战。
中国的技术追赶与资本市场的挑战
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源模式的崛起,逐渐在AI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中国不仅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还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本市场运作推动了国产替代品的出现。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崛起,不仅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竞争。
七、结论
技术创新的开源与闭源模式交替作用,推动了内生商业周期的形成。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波动。在中美战略博弈的背景下,开源模式与闭源模式的竞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科技竞争,也改变了全球产业格局和资本市场的动向。通过对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拓展,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互动如何共同推动内生商业周期的发展,以及这种商业周期对全球战略博弈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