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古北路620号图书馆楼309-313室
2024开源创新学术会议|任旭东:基于开源的企业创新与战略新范式思考
基于开源的企业创新与战略新范式思考
业界嘉宾发言:任旭东|华为首席开源联络官:
感谢邀请,我也借此机会汇报我们在开源领域的一些创新和思考。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群星璀璨的会议,我相信学界对物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盛会都很熟悉。开源领域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比如1998年4月在美国举行的会议,参与者都是开源领域的领袖人物。当然,我也期待我们的会议能成为这样一个开端,让未来的中国开源领袖能从这里获得启发或诞生。
这次讨论中提到了与经管的结合。开源就像福特在推出汽车时引进的世界上第一条汽车生产线一样,作为数字时代的生产线,如何加倍甚至指数级提高数字产品的生产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和类比。在专业分工、连续性流动生产、大规模协作、低成本高效率方面,社区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在专业化分工的数字时代开源生产模式下,如果企业每个项目都从最初的软件组件自发去做,并且只在企业内部分享,那么与那些能够驾驭像GitHub这样的现成大型软件组件或创新技术的企业相比,你的效率肯定有本质的差别。所以,要把开源作为未来数字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来考虑。
大家刚才也提到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后熊彼特式创新中,数字创新的公地也非常关键。过去有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协作,而在今天的数字社会、人工智能时代,业界有Huggingface,各企业、互联网公司、 甚至国有企业都在训练自己的基础大模型。数据集又成了一个问题,许多互联网企业将数据内化为企业资产,国家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数据治理机构。如何让未来需要万卡、十万卡集群的数据中心更高效运作,这种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数据集、公共治理是否也应该基于开源的思路去探讨?
站在企业视角,开源确实是多方共赢的。一个企业在构建生态时可以看到,围绕一个核心的开源项目,在基金会的治理、项目自身的社区治理下,如何在大公司、中小公司和开发者之间形成一个商业闭环的利益共同体,这也是我们在企业内部非常关注的。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在企业做开源,尤其是基础软件的开源,需要成千上万的开发者持续数年的积累,形成百万应用的大型平台和生态性项目。这需要学界给我们一些理论指导,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爱好,像大家今天提到的简单的拥抱和开放的态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创新源动力和机理,无论从组织还是经济学的角度。
华为的开源实践与传统创新范式和开源创新范式的对比中,从创新主体、创造周期、创新过程、商业模式上都是一个范式的创新。我最近看到对黄仁勋的采访,他佩服马斯克在XAI领域,19天建成了世界上最 大的十万级AI集群,对于一个传统组织来说建成这样的智算中心需要4年,而马斯克19天就建成了。我们要研究这些创新所需的核心动力是什么。我们怎么能真正实现政产学研用,现在没有哪一家单独的能在19天内完成,这是怎么做到的?好在上海建立了超级工厂,给了我们启发,对于工厂的研究、对生产线的研究、对于超级智算中心的研究。中国本身是基建狂魔,华人圈又认为除中国以外,马斯克个人就是 一个基建狂魔。在这种新质生产力、新基建下,怎么能基于新的开源创新范式去做更高效的协作和创新,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华为本身在研发上也有一个对传统业务的聚焦,当然不是每条研发生产线都需要构筑生态,如果聚焦做产品,传统模式还是从高校、企业、社会获取人才,沿着内生的IPD流程做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开发,向客户做高质量的交付,形成商业闭环。在今天我们出现了鸿蒙、昇腾、昇思这种需要跨越企业边界,进行数百万开发者大规模协作,形成数百万应用、算子的产品形态,不是简单地开发出一个单板、服务器、硬件、软件就足够了。所以,怎么从开源项目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新和技术组件,在中心建立可靠安全的中心仓,并且围绕伙伴开发者,在社区进行共创,跟高校、产学研共同做好产品的开发或生态的打造,我们也在摸索这种以社区为支点,撬动更大的原生生态的新模式。
所以,期待用这种杠杆的方式,实现围绕高校的开发者人才和开源形成的产业轮,这两个飞轮基于我们在开发者社区、开源社区、高校社区和开发者社区实现指数级或乘数级效率的提升。因为现在我们开发一千个、一万个应用在企业还是有办法找到商业模式去做的。如何开发一百万的应用,对于鸿蒙就有现实意义。希望在未来1-2年,原生的鸿蒙应用能达到百万级,这如何做到,就需要得到学界理论上的帮助。
这里简单报告一下openEuler和OpenHarmony,从企业实践过程中以openEuler为例,在2020年3月份发布第一个版本时,只有60个单位成员和3000多开发者贡献者,到今天经过几个版本的迭代后,单位成员贡献者数量特别是商业装机数量达到了680万。OpenHarmony也是一样的,从最初我们第一个版本发布出 来时只有700万行代码,到今天已经有1.1亿行代码,伙伴数和装机数量也都是非常大的。当然我们认为这都还在路上的实践,远远不能说已经完全在生态上打造出来了为世界提供第三个移动操作系统,这希望得到大家的研究、观察和帮助。
当然,像前面主持人提到的,开源应该回到企业的组织、流程、实践上去,不能仅仅成为一个个人兴趣爱好,特别是在企业内部。所以,我们也把这种开源的商业决策和专业的团队支撑,回到我们制定线下的战略决策和执行上去。当然在企业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决策,这种决策是有保障的、资金是有保障的。如果大家把他当成一个工作去干,总体上跟我期待的自下而上的社区活力、社区热情还是有距离的。我们希望能得到学界对于社区创新的研究,这种社区组织除了热情以外,其他的动力是怎么来的,并且要怎么结合起来。
最后,在代码的流动性和人才汇聚上,相对于美国在硅谷打造的总部经济的奇迹,形成了围绕物流、人才流汇集而成的苹果、英伟达等数字生产力的公式,我们认为在数字世界应该有理由围绕开源的人才基地、托管平台、宣传基金会和企业,这万亿数字赛博空间下的数字产业集群,再加上开源的指数效应,形成更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这是我的一个呼吁和思考,谢谢。
——于2024年10月16日第一届数字经济开源创新学术会议暨经管法高校开源创新教育论坛
内容整理 | 黄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