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如何利用开源和社区聚集用户和开发者共建、共创?(收看回放)
▶嘉宾:
诸刚强 雅各布专栏创始人,前 NIKE 大中华区 CIO
郭 炜 DolphinScheduler PMC,Apache 孵化器导师,ClickHouse 华人社区创始人
王 楠 Jina AI 联合创始人兼 CTO
邹 诚 RT-Thread 合伙人兼 COO
▶时间:
2022年7月26日
PANEL DISCUSSION
@王楠:
我是Jina AI 联合创始人兼 CTO王楠,非常高兴在这儿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聊一聊。Jina AI 是一家商业化开源软件化软件公司,主要产品是做了一套 AI开源工具集,赋能企业以较低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快速应用 AI 技术,先多用于搜索场景、多模态应用创新,目前公司已累计收到近4000 万美金融资,连续两年登上了全球 AI 百强企业排行榜。
@郭炜:
我现在在 ASF 做一些开源的事情。国内的小伙伴可能是从 ClickHouse 认识我,我从零开始经营 ClickHouse 社区,也在运营两个 Apache 项目:一个是云原生大数据调度系统 DolphinScheduler,一个是去年进入 ASF 孵化器的数据打通平台 SeaTunnel。我做大数据很多年了,早期在北大,后来在 IBM、万达、Teradata、易观等公司做大数据相关工作,目前在 Apache 基金会做开源。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讨论。
@邹诚:
大家好,我是邹诚,是 2015 年加入 RT-Thread 的品牌社区运营和商业运营,之前一直在半导体行业,在 ARM 做了九年,对半导体上下游有和生态社区有自己的理解。
RT-Thread 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嵌入式操作系统之一,创立至今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做嵌入式开发、终端开发和芯片开发的人多少听说过 RT-Thread。我个人总结,RT-Thread 之所以能够作为一家“孤独”的做底层系统的公司坚持至今,对开源的坚持和热爱,以及专注于开发者这两点分不开,我们心无旁骛地十多年坚持做一个操作系统。
嘉宾介绍
Question
01.
诸刚强: 很多嘉宾谈到一个话题,开源的价值。第一,企业用户虽然会很关注开源产品,但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开源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给他们带来的价值;第二,从企业的需求来讲,他们关注的其实不是“开源”这两个字,而是企业在自我成长突破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产品所带来的核心价值;第三,当开源产品在日后一直处于行业垄断的时候,是否会从“屠龙”变成“独龙”。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郭炜 :
所有人都在问,开源商业化之后会不会变得和传统软件一样。我认为,相对来说,开源软件的传播速度要远高于传统软件。至少从 Apache 基金会诞生的创业项目,比如Conflent、Databricks 等在美国走在前沿的创业项目,甚至成长为独角兽的企业,至今也没有任何一家选择闭源。
一方面是因为开源人的初心,大多数做开源软件的人都是愿意为爱发光的人,即使成为行业的第一,也更倾向于持续给人类做贡献;从开源软件运作的角度来看,开源的方法是把自己的能力开放给大家,越开放,技术越先进,相反地,闭源软件必然逐渐变得封闭,技术迭代变慢,无法在市场上保持先进。
所以,从商业模式上来讲,哪怕是成为商业独角兽,最终也会把最核心,最先进的技术开放出去,让它在这个领域中保持领先。所以我认为,开源项目至少目前不会变成“独龙”,开源的商业逻辑一定是开放。
Question
02.
诸刚强: RT-Thread 其实在行业中非常成功,尤其是在物联网的底层操作系统做得非常强势。您认为一个开源产品如何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保持平衡,一方面让企业有更好的开源动力,又能有很好的商业化发展?
@邹诚 :
目前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开源确实是不可逆的。开源一定会越来越开放,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才有可能产生一些商业模式,而不是把开源变成所谓的商业模式。
开源产品如何在商业化中保持平衡,是我们团队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在商业上同样也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首先,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无论商业做得成功与否,我们的开源策略永远不会变,一旦变了,根基就不存在了。尤其是 RT-Thread 作为一个基础软件,在嵌入式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它在开源的土壤和环境中成长起来,也会一直坚持开源、开放。
在商业平衡上,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第一就是要确定商业模式,然后与开源形成平衡,这是我们经常会讨论的商业和开源的分界,比如哪些产品或组件适合放到开源中,那一部分适合商业化。开源产品很难有完全的品质、可靠性保障,商业产品则需要投入更多测试、产品设计等,与开源没有太大的矛盾,因为开源和商业本身各有一套运作规则。在边界点上,需要考虑的是商业价值和技术门槛,以及竞品等。
举例来说,回顾历史,RT-Thread 曾有一段时间是闭源的,但最后坚决选择重新开源,因为它属于底层系统,整个物联网都需要,技术门槛投入方面也没有想象中大,所以自然而然又变成了开源。
Question
03.
诸刚强: Jina AI 作为 50 人的小团队,已经获得 近4000 万美元的融资,你们在做产品,包括开源产品的时候,是否思考过如何通过商业化/商业模式扩大商业规模?
@王楠 :
肯定会有思考。首先我觉得很多人对开源软件有一个误解,认为开源的就是免费的。但其实 Open source 不是 Open Free,开源本身分两类,一类是free open source software,另一种是commercial open source software。至于说哪个好,我觉得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当然我们团队一开始做的就是commercial open source。
我认为,开源最主要的解决了一个核心的分工的问题,就是避免大家重复的造轮子,提高开发效率。开源以开放的形式分享代码,而不是闭原的形式,我个人认为,之所以新技术会采用开源,是因为开源其实是一种信息传递效率非常高的形式,传播的阻力小。我们社区有几千名贡贡献者,当这些人做贡献的时候,他就从使用者就变成了传播者,扩大了传播的路径,提高信息分发的效率。
商业化的问题我们肯定是需要考虑的,开源软件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需要我们给信息动力,让开发者有动力持续地生产信息,那就需要资金支持,需要有持续的商业化支持我们持续地做这件事情。
诸刚强: 你如何定义刚才讲的 commercial open source?
@王楠 :
大家比较公认的一个模型,比如说 open core,就是核心开源,但作为原厂商,可能会提供一些收费的周边服务。和邹总的观点近似,我们内部的观点也是 其实软件越靠底层,越难闭源变成收费的版本,因为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因为越靠底层,获客的难度就越大,被市场接受的难度越大,而免费的产品就会获得更大的市场。而用户基数对于底层基础软件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坚实的用户基数,就很难成为一个坚实的底层软件,所以收费我们思考更多的是靠上层极简,而不是底层。
Question
04.
诸刚强: 像 Apache 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形式,对开源的社区和社群来讲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郭炜 :
我觉得最终用户的体验可能会更明显一些。对于社区来讲,开源基金会会让项目得到强化。第一是第三方身份,项目不会由一家公司控制,而是有基金会来控制,对多家公司参与,从而保证项目的平等性;
第二,基金会顶级项目具备一定的社区影响力,开发者和社区、用户的活跃度会比较高,大家使用这些项目时会比较放心,基本上不用担心项目跑路的问题;
第三,安全性,基金会的开源项目不会有开源协议被随意更改的情况,还有PMC(项目治理委员会)来保证这个项目在很长的一短周期内是由多家公司的多个不同角色去治理的,基本上不用担心删库跑路的问题。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所有基金会的项目都可以商业化,这要看项目本身是否真的是一个可以商业化的赛道,从投资人角度来讲,还是要自己去做判断。
Question
05.
诸刚强: 从开源产品公司的角度来讲,我相信大家都比较关心甲方或者客户的需求,你认为客户是怎样看待开源这件事请的?
@邹诚 :
我们不能代表所有的开源产品,但可以简单代表一下嵌式操作系统。开发者或终端用户看待操作系统是不是好,是否愿意使用,一方面是要从技术方面考虑,比如可靠性、稳定性、使用场景、bug 是不是多;另一个考虑是易用性,是否有配套的工具,支持的芯片,学习是否容易上手;还有就是完整性和丰富性,鲁棒性和成熟度,以及社区活跃度等,这些都是他们选择使用哪个开源操作系统所看重的地方。
Question
06.
诸刚强: 郭大侠同时在做开源和技术公司方面都有很深刻的经历和经验,你认为对开源产品公司来说,未来供需两头您看到的矛盾点和价值点到底在哪里?
@郭炜 :
首先从甲方对开软件态度来讲,最近十年能明显的感觉到,企业方对于开源软件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了。比如在大数据行业,国内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用到 Hadoop,开源版本或者付费版本,随着集群扩大,要想真正好用,企业会慢慢转向商业版本。你刚才讲的供需两头,一方面从甲方的角度来讲,首先要使用一些全球比较主流的技术,在中国比较前沿的技术往往在互联网企业中先用起来,逐步传入传统企业,乃至各行各业。从甲方角度来讲,无论你是哪个行业,慢慢都会把开源软件使用起来,使用前沿的技术,提高生产力。
第二,甲方现在要解决数字化升级中的一些问题,传统软件没有办法很好地解决,因为传统软件往往跟不上开源软件的发展速度和周边生态的发展速度,会倒逼甲方不得不用一些新的开源技术。比较典型例子比如云原生,现在国内的传统企业在逐步全面底层云原生化,当然时间会相对漫长,但是它会倒逼着替换云原生的组件。
第三点,现在其实中国这一代的甲方技术管理者对待开源的思路是非常开阔的,会支持能够持续产生创新的东西,新技术的使用,同时获取回报。他们的观点在改变,往往会购买商业化服务,用商业化软件赋能社区,让它持续在行业中迭代。我能明显感觉到我的老同事和老领导的这种变化。
对于开源本身,我觉得其实还是要找到企业解决问题的痛点,你能不能解决人家的问题?最终你给企业带来的产品价值是什么?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开源,把社区做起来,再走向商业,而不是说代码是公开的就行。所以开源的永远不是代码,而是开源社区和产品定义非常优秀,有好的用户基础和贡献者基础,这才是好的开源项目。
Question
07.
诸刚强: 像你们在做神经搜索的产品。你认为到底是解决企业方的什么问题呢?
@王楠 :
我们最开始是看到了多模态的数据搜索场景。因为基于传统搜索方法的效率低,成本高。而随着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搜索已经实现了不需要给图片打标签。就可以直接搜索。这种技术对于很多企业的应用场景是颠覆性的,他们迫切需要这项技术。但是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的苦恼在于需要从零搭建这样一套系统,而且保证在云原生环境中是可以用的,这就需要一个专业团队。
所以我们搭了一套工具集,把整个Knowhow、knowledge放在工具集中,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团队学会使用这套工具,就可以快速搭建系统。总的来说,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实现企业中的多模态数据搜索。
Question
08.
诸刚强: 在 IT行业,您做社区经营有什么样的心得?
@邹诚 :
刚才有简单提到过,我们其实还是围绕着开发者转,开发者开发一个终端产品需要操作系统。那他关注的点在哪?比如是不是容易学习,是否有文档,以及相应的课程。我们围绕这些做了大量的工作。记得在早期,文档其实是我们一个很大的短板,大家都在吐槽。所以,我们当时公司设立了专职的人员负责写文档,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把把文档做到非常完善,并获得好评。
我们还需要一个平台去解决用户 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和其他操作系统可能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大家需要有这样一个平台吐槽问题,或者从一些大牛那里学到解决思路。另外是希望在社区里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学习。在这方面其实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在公众号上提供这样的平台,创造激励的环境,甚至在冰冷的产品中加入一些人文和情感的因素。基本上,我们是想沿着从技术到生态,到平台,甚至是人文、情感方、交流,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工作。
Question
09.
诸刚强: 作为开源产品方,从您自身的经历和经验来讲,如何运营一个有效的开源的平台或开源社区,可以更好地帮助开源产品方和企业方能更好地寻找更有效的产品价值?
@郭炜 :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开源产品和闭源产品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开源产品的用户场景,以及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是可能超过传统软件数百倍。因为传统软件的玩法基本上一个非常懂行业的资深产品经理或者是创始人设计一套东西,做出来以后给技术做设计,开发、测试验证,再投放市场,核心的逻辑是产品经理或者创始人,通过经验或者有限的客户的反馈,变成软件本身。
但开源社区不是这样的,开源社区最重要的是Community 即社区。顶级的开源项目,比如 DolphinScheduler 和 SeaTunnel 往往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活跃用户在使用这个开源软件来解决企业中的问题。他们会在社区、邮件或 GitHub 上提出各种各样的见解或 issue,且讨论热烈。
第二,在实现和设计方面,开源是多家公司共事,比如去年年底 DolphinScheduler 发版,其实有接近100家公司,280 个开发者参与贡献。能够把互联网大厂和传统企业大厂的人集合到一起做设计和开发,在传统的软件模式下是很难想象的。
开源创造了一个叫社区的东西,把用户、设计、开发者全部都mix在一起,在社区里中共建、讨论、共创,聚合社区最顶尖的智慧。打造全球赛道中最顶尖的项目,这是是开源和闭源软件的最大的不同,开源的模式是零距离的,每个人都参与讨论。
诸刚强:非常感谢参与圆桌讨论的几位技术大咖,我们也希望我们开源的讨论可以持续、长久地帮助企业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谢谢大家!
PANEL DISCUSSION